观察网 城市 正文

田真童:从国企骨干到民企掌舵人,以专业底色书写建筑行业转型答卷

2022-11-18 16:15   来源: 互联网

在建筑行业的浩渺星空中,每一颗闪耀的星辰都承载着无数创业者的梦想与奋斗。田真童,这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行业精英,用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从国企管理人员到建筑企业总经理的华丽转身。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职业转型的案例,更是一部关于技术与管理融合、传统与创新碰撞的生动教材。

图片1.png 

 

扎根国企强化个人能力

2014年,田真童加入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在这个拥有雄厚实力的国有企业中,他度过了六年半的时光。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企的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庞大的系统中协调资源、推动工作。"田真童回忆道。作为办公室主任,他需要处理行政事务、协调各部门协作、组织会议活动、撰写重要文件,这些工作锻炼了他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大局意识。

与此同时,田真童并没有放松专业学习。在工作期间,他先后攻读建设施工与管理专业专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他日后转型技术管理岗位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的跨越

2020年,田真童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离开稳定的国企工作,加入中宇凌钧(北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这家成立于2020年12月7日的建筑企业,虽然年轻却拥有多项资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环保工程专业承包、模板脚手架专业承包、施工劳务不分等级、特种工程(结构补强)专业承包、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防水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等。

对于这次转型,田真童有着清晰的思考:"在国企积累的管理经验让我具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而我的土木工程专业背景又使我对技术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我相信这种复合型的经历能够帮助我在民营企业中发挥独特优势。"

上任之初,田真童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角色转换的挑战——从执行者变为决策者,需要他具备更强的战略眼光和风险承担能力。其次是资源整合的挑战——民营企业不像国企那样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需要更加精打细算。第三是团队建设的挑战——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他必须解决的难题。

 

专业背景赋能管理决策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总经理,田真童将技术思维深度融入企业管理中,形成了独特的管理风格。

精准把控项目质量

"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田真童经常这样强调。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他能够准确识别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节点,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在北京地铁八号线项目中,田真童亲自带队负责前期临建装修、主体及附属结构的防水施工及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工作。他对防水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的控制提出了专业要求,确保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最终,该项目荣获"优秀协力队伍"称号,成为公司的一张亮丽名片。

优化项目成本控制

土木工程背景使田真童对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工期安排等方面有着精准的把握,这让他能够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在杭州地铁9号线土建施工SG9-4标段项目中,公司负责御道站和五堡站两座车站的建设工作。田真童通过对施工方案的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建筑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田真童凭借对施工技术的深入理解,能够准确识别各类安全隐患,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公司在多个大型项目中保持了良好的安全记录。

 

实战案例:技术理解在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杭州地铁九号线:综合能力得到验证

在杭州地铁9号线项目中,公司负责前期临建施工、场地规划施工、主体结构防水施工、放坡开挖边坡喷锚施工及场内安全文明施工工作。这个项目充分展示了田真童的技术管理能力。

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他运用专业知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调配资源,确保工程按时保质完成。该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市场地位。

棚户区改造项目:社会责任与技术实力的结合

在河南省洛阳市史家沟安置小区项目和鲁山县新华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公司负责主体结构防水施工和室内装修工作。这些民生工程对质量要求极高,田真童亲自督导施工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

"棚改项目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来完成。"田真童表示。通过这些项目,公司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更赢得了社会声誉。

 

在挑战中淬炼“转型方法论”

职业转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田真童的转型之路,同样充满了需要攻克的“关卡”。回顾这年,他将遇到的挑战总结为座大山”,而每一次翻越,都让他的管理能力更上一层楼。

角色转换的“适应关”

从办公室主任到总经理,田真童首先面临的是 “管理半径” 的急剧扩大。“以前只负责行政线,现在要管技术、市场、财务、资质申报,每天要处理的问题五花八门。”

为了快速适应角色,他制定了“三步走” 策略:一是“扎根一线”,每周至少3天泡在工地,向工程师学习技术细节;二是“借力外部”,邀请行业专家指导资质申报,梳理出标准化模板;三是“分工授权”,将财务、市场等专业领域交给骨干团队,自己聚焦“战略+技术”核心环节。

民企运营的“灵活关”

国企的规范化流程是优势,但在民企中,过度僵化反而会制约发展。民企要“快准狠”,但规范不能丢。为严格公司纪律、明确责任、提高工作效率,他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体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把责任明确到每一位员工身上,确保出现问题能够迅速解决,把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灵活不是随意,而是在规范框架内的高效协同。”他说。

在田真童的带领下,公司先后通过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营体系。

回顾自己的职业转型之路,田真童坦言遇到了不少挑战。"最大的挑战是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的思维转变。"田真童表示,"在国企时,更多的是执行上级决策;现在需要自己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为了适应这种转变,他不断加强学习,阅读管理书籍,参加行业培训,向成功企业家请教经验。同时,他保持了技术人员的严谨作风,重要决策前都会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和市场调研。

 

未来展望:技术与管理融合的发展之路

如今的中宇凌钧,已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北京建筑行业的新锐力量,先后参与北京、杭州、南昌等多地的地铁建设与民生工程,累计完成项目投资额突破亿元。但在田真童看来,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对行业和社会的责任。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是责任的载体。”田真童常对团队说,无论是地铁工程还是民生住宅,都关系到公共安全与百姓福祉,必须“以敬畏之心做工程”。这种理念,源自他的成长经历早年参军的经历,让他养成了“严谨务实、责任为先”的作风;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则让他懂得“技术的温度,在于服务于人”。

在田真童的带领下,中宇凌钧(北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正朝着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稳步前进。用他的话说:"技术是根基,管理是翅膀。只有根基牢固,翅膀有力,企业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从国企办公室主任到建筑企业总经理,田真童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职业转型。他的经历证明,专业技术背景与管理能力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新时代的建筑行业中,需要更多像田真童这样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的出现,正在推动中国传统建筑行业向现代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升级,为中国建造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责任编辑:小雯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