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网 商业 正文

制造业全链路赋能者:循环包装多维度重构价值

2025-11-20 15:27   来源: 互联网

循环包装为制造业的竞争开辟了新维度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标志着绿色低碳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脉络之中。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转型,成为制造业必须攻克的难题。循环包装不再只是一个环保选择,而是作为一种贯穿全链路的"基础设施",正在从财务、运营、战略等多个维度,系统性重构现代制造业的价值体系。

1763622953764635.png

从采购到销售,循环包装驱动产业竞争力内核

传统一次性包装作为持续性运营开支,其成本的不确定性与波动性为企业带来了双重压力:在业务淡季时,由于订单量下降,大量包装材料闲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推高了产品的仓储与管理成本;而在销售旺季,一次性包装的供应往往受限于产能和物流,难以迅速响应激增的需求,从而带来断供风险,影响交付效率与企业声誉。

根据《转型中的包装:可持续发展与韧性之路》研究报告:物流包装成本通常占产品总成本的1%-3%,而通过循环包装模式可实现30%-60%的降本幅度。尽管比例看似不高,但在规模化制造与高频物流场景中,其累积金额极为可观。

循环包装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采购支出"转变为可长期摊销的"资产投资"。这一转变与"零库存"理念高度契合,能够释放大量被包装物料占用的流动资金,增强企业财务的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

在实践层面,汽车制造行业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前沿领域,已有多家全球领军企业将循环包装系统深度整合入生产流程。例如,以丰田TPS和博世生产系统为代表的顶级制造商,均将标准化、可循环的包装容器视为生产线上的“固定资产”,纳入全流程资产管理体系。

1763622969812008.png

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政策支持。北美多个州已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生产企业加入生产者责任组织,为产品废弃物的管理承担运营和财务责任。加州SB54法案设定了到2032年大幅削减产品废物量,并提高可回收、可堆肥和可重复使用包装比率的具体目标,为循环包装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可持续竞争力的“硬指标”

随着市场对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循环包装正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量化指标。

2024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中国供应链社会责任(ESG)报告》,是我国首部聚焦供应链社会责任ESG的研究报告,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认知基准和评估标准。

国际企业早已将循环包装纳入供应链管理标准。苹果公司在《2024环境进展报告》中明确要求供应商使用可回收包装,并将此作为供应商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部碳足迹碳中和的目标,要求相关排放量较2015年减少75%,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循环包装等创新解决方案。

1763623000240251.png

打造“无间断”的柔性产线

传统包装模式因上线前必须进行人工翻包操作,制约了生产环节的人效与时效。在汽车零部件等精密制造行业,这一环节平均需要投入2-3名操作工进行长达20-30分钟的拆包、分拣与再包装作业,使得单线日有效工时损失达5%-8%。

行业实践证明了这一模式的显著成效:从公开渠道了解到,ULP睿池为某变速箱制造商提供的直送工位方案显示,通过包装与产线设备的精准对接,翻包环节被完全消除,单线日节约工时47分钟,相当于提升有效产能12.3%。当包装不再是生产流程中的"断点",而是成为连接供应链与制造端的"动脉",企业便能够以统一的节奏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1763623013894530.png

全行业防护新范式:循环包装的通用性革新

传统木箱、纸箱等包装因设计缺陷与适配失误导致的产品破损问题长期困扰着制造业。根据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和Gartner的行业分析,在未使用优化循环包装的传统模式下,汽车零部件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的平均损坏率达到1%-3%。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案例颇具代表性:由于运输过程中的震动导致货物损失,在一次性包装中的比例一般为3%,比较极端的情况下能达到20%,这些损失都压制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运输成为制造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运输风险可通过循环包装的精准防护得以有效规避。通过对材质选型、结构优化和内衬定制的系统化设计,循环包装能够构建起精准的防护体系,这些优势也吸引到了大量的头部企业引进循环包装,特别是高端汽车制造企业,也因此造就了循环包装在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前景。

从“流转货物”到“流动的数据采集器”

传统制造业的数据采集多依赖于固定的传感器和生产系统,存在监测盲区。而现代循环包装通过嵌入RFID、QR码或IoT传感器,实现了从物流载具向智能数据平台的转型升级。

物联网可以有效的提升物流数据信息流的连贯性,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撑。这些智能包装能够实时采集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震动、位置等关键数据,为企业优化供应链提供数据支撑。以某消费电子企业为例,通过智能循环包装收集的物流数据,企业成功将运输破损率降低至0.2%,同时将平均运输时间缩短了18%。这种"包装即数据载体"的创新应用,正在推动制造业实现跨企业的高效协同。

1763623029382256.png

物联网的定位效果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资产管控水平,让循环包装的位置、数量都清晰掌握。通过在循环包装、载具及关键设备中集成物联网传感终端,企业实现了对资产流转全过程的实时定位追踪与状态监控。例如,某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部署物联网资产管理系统后,资产丢失率降低85%,年度盘点效率提升90%,库存准确率提高至99.7%。这种“一物一码、全程可溯”的智能管理模式,不仅有效杜绝了资产流失,更大幅降低了人工巡检与盘点的运营成本,为制造业的精细化管控提供了新路径。

据了解,现在的头部循环包装租赁运营企业,例如招商路凯、集保、ULP睿池都已经开始部署物联网及私有数字化系统,ULP睿池的官网称其因为数字系统的部署让整体包装运营管理效率提升30%,循环包装资产丢失率降低70%。

迈向智能与绿色的产业新生态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循环包装已超越其物理功能,成为驱动制造业向绿色、柔性、智能升级的战略支点。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循环包装将帮助制造业构建起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竞争新优势。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制造业对环境保护责任的担当,更展示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可能。未来,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循环包装必将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Linda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