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风已至,持续进阶—绿色氢能源迎来新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氢能源调研团队于7月25日在各位老师们的带领下,依次前去山东东宏管业和山东荣信集团调研。通过各位专家的细心讲解,队员们对氢能源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卡脖子”难题以及未来规划都有了进一步了解。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加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它成为破解能源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密码。因此,探访氢能源存在问题与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氢能源调研团队到达山东东宏管业有限公司后,在东宏市场部负责人李晓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氢能管道宣传廊与生产加工车间。李晓为团队成员们细致介绍了东宏的产业链以及东宏氢能源产品的优势、特点、可以应用的场景、目前所遇到的掐脖子的地方。“高压钢制氢气输送管道发生‘氢脆’而导致管道失效是当前行业技术难题,目前我们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津洋,合作的国内首个柔性输氢复合管道项目,填补了国内非金属复合管道用于长距离输氢领域的空白。”谈到国内氢能源产业的最新进展,李晓直言,柔性输氢复合管道可极大减轻输氢成本,未来也会加快研发步伐。
参观产区结束后,通过与东宏管业负责人进行的座谈会,队员们了解到,当前山东省技术、产业、应用互动融合,人才、制度、环境相互支撑,具备发展氢能产业的基础,但依然存在一些难题,例如我国氢能产业链供应体系尚不完备,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差距。我国已建成加氢站仅有200余座,且以35MPa气态加氢站为主,储氢量更大的70MPa高压气态加氢站占比小。液氢加氢站、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不足。现阶段氢的运输主要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为主,管道运输仍为短板弱项。目前共有氢气管道里程约400公里,在用管道仅100公里左右。管道运输还面临管材易发生氢脆现象造成氢气逃逸,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管道材料的化学性能和力学性能。液态储氢技术和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等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储氢密度、安全性和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尚未解决,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还需政府与企业协同努力,为氢能源产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氢天”。
下午,氢能源调研团队一行人在集团负责人的陪同下,到集团生产园区、智慧中心现场实地参观考察。负责人介绍的煤气制乙醇引起了调研团队的注意,该项目是“氢气岛”核心项目,其副产品有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等新材料,重量轻、结构牢固的特点使它们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以及能源等多个领域。此外,荣信集团谈到在进行煤基化工耦合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氢气,为最大效率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他们在政府的政策补贴下购入了几辆氢能源汽车作为班车,为每天上下班的员工提供便利。在详细了解了集团产品原料来源、生产环节能源数据统计和能源生产统计基础建设等情况后,同学们提出疑惑,负责人一一解答。
通过本次访谈,调研团队认识到,当前山东省氢能企业正在逐步实现产业升级,通过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实现了源头和系统的“双降耗”。同时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开办智慧工厂建设,利用智能化信息系统自动采集统计数据,实现生产及节能减排全过程管理。未来,在“双碳”背景下,山东氢能产业的目标是依托大型能源企业成立国家级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全社会相关领域科研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协同攻关,聚焦核心技术,加快突破薄弱环节,同时也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产业依托和试用平台,健全产业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坚持产业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达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实现绿色发展。